界面新聞記者 | 安震
界面新聞從多位業內人士獲悉,財政持信城資產股財政部所持中國信達、達東東方資產和長城資產三家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AMC)股權劃轉至中投公司事項即將對外披露,權劃知情人士稱,轉至中投相關手續已在去年年末基本審批完成,財政持信城資產股中投快則下周在相關AMC召開干部會議。達東
1999年,權劃四大AMC帶著化解銀行債務的轉至中投使命誕生,2024年,財政持信城資產股華融并入中信集團并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達東待財政部所持三家資產管理公司股權劃歸中投,權劃四大AMC陸續翻開新的轉至中投篇章。
事實上,財政持信城資產股關于三大AMC公司并入中投的達東傳聞在業內由來已久,早在2024年1月,權劃就有權威媒體報道稱,中國信達、東方資產和長城資產三家資產管理公司將于近期劃至中投公司。不過,由于涉及牌照眾多、資產錯綜復雜,這一交易遲遲未見官宣。
AMC公司從誕生之始,就承載了重要使命。
上世紀9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累計了大量不良資產。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四家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設立,專營不良資產業務,設立之初,大股東均為財政部,經營期限設定為10年。

當時,中國東方資產對應接收中國銀行不良資產,中國信達對應接收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不良資產,中國華融對應接收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中國長城資產對應接收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上述四家公司即業內通常所說的“四大AMC”。此后,商業銀行和四大AMC均完成股份制改革,四大國有行和華融、信達均完成上市。
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組建宗旨是實現國家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在可接受風險范圍內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以服務于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中投公司下設三個子公司,分別是中投國際有限責任公司、中投海外直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公眾較為熟悉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財政部持有信達資產、中國長城和東方資產的股份比例分別為58%、73.5%和71.55%。
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稱,此次財政部所持股權劃轉是整個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一部分,經營性金融機構不再由監管機構和財政部直接管理,華融劃轉中信集團、其他三家AMC劃轉中投這樣的專業機構或投資集團。
2023年3月,機構改革方案印發后,國務院秘書長肖捷曾表示,為厘清金融監管部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和國有金融機構之間的權責關系,推進管辦分離、政企分開,把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管理的市場經營類機構剝離,相關國有金融資產劃入國有金融資本受托管理機構,由其根據國務院授權統一履行出資人職責,促進國有金融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此次交易僅僅是股權關系劃轉,對于公司業務和經營思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一位資深AMC公司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此前,四大全國性AMC形成了涉及銀行、信托、證券、基金、保險、消費金融、金租等領域的綜合集團,對外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盡管涵蓋領域廣泛,但利用資源協同主業發展的成效受到了客觀條件制約,部分金融牌照類業務發展不及預期。
界面新聞注意到,2018年《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明確資產管理公司按照“相對集中,突出主業”的原則,聚焦不良資產主業。
2024年11月,金監總局發布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再次強調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圍繞主業開展輕資產、高附加值業務。前述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著AMC旗下一些低收益板塊將被出售。
從已經完成改革的中信金融資產來看,在聚焦主責主業的大方向指引下,原中國華融先后出售了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消費金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托等5家拍照類附屬公司,按照協議,上述股權售得收益約92億元。
2024年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長城資產營業收入132億,比上年同期的下降10%,凈利潤7.15億,比上年同期下降36%,歸母凈利潤7.96億,比上年同期下降30%;東方資產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87.1億,凈利潤18.7億,歸母凈利潤6.7億,年內實現扭虧。
而今年1月末中國信達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公司預計截至2024年度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2023年同期下降約40%至50%。主要原因包括:持續深化改革和主動調整業務結構,消化歷史形成的內生風險資產并提取相應撥備;個別房地產投資管理業務的經營業績同比下滑;部分權益類資產投資收益同比下降。
“這兩年盤活地方存量資產、房地產紓困、化解地方債務、央國企改革等各類符合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實際的項目很多,甩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后,AMC公司仍然大有可為。”有AMC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